top of page

丹斯里陈群川 横跨政商兴华族 坎坷际遇存感恩



丹斯里陈群川曾是云顶高原集团的第一任总经理,将初创时期荒山野岭的云顶发展成为闻名的旅游胜地。1977年,他发起成立的马化控股,短短3年,旗下拥有金融、地产、园丘、国际贸易等企业,成为当时全国跑在最前方的“大企业”榜样。


为公司取名“东岭”,取其东山再起之寓意。东岭集团(Tungling Group)主席丹斯里陈群川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因此当他再次创业时,寄望东山再起,收复失地。


青年时期的陈群川,在商界与政界呼风唤雨,赫赫有名的云顶高原,以及马化控股,皆因幕后有他在推动发展,他也是马华前总会长。他的全盛时期,却飞来横祸,迫使他蒙受牢狱之灾及破产。


现在的他,无论面对成功或失败,只是笑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应该心怀感恩。”


儿时困苦为母忧 少年立志兴门楣


白手起家的陈群川,出生于贫困家庭,从小住在木屋区,孩童时期目睹母亲被追讨房租的窘迫,以及弟弟妹妹们为了他辍学打工,于是立志要摆脱贫困生活。


他生于日军侵占大马的战乱时期,三四岁时只知道逃亡比一切重要,20岁后又经历恐怖的513事件,是在动荡不安与艰辛的环境中成长。


在当时的社会,工程师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薪酬也不错。于是陈群川一心就要到国家电气局(后来的国家能源公司)担任工程师。后来因为工程师供过于求,辗转之下在国家税务局谋得税务调查员一职。当时的陈群川并不知道,原来上天早有安排,为他的将来一步步地铺路。


千里马适逢伯乐 云顶示才展锋芒


丹斯里陈群川与丹斯里林梧桐(左2),一起宣布云顶高原开幕的仪式。

陈群川在税务局累积不少有关法律、税务及财务的知识,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征战商场的奠基石。凭借在税务局的工作经验及优秀的表现,他得到了美孚石油公司(ESSO)税务助理的职位,并在短短6个月内被提拔为税务顾问。也是在这段期间,他遇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位伯乐——云顶高原集团创办人丹斯里林梧桐。


他们的相遇源自于林梧桐面对的税务问题,有赖于陈群川对税务知识的理解及精明的办事能力,成功向税务局追讨回多缴的40万令吉税款。心怀感激的林梧桐力邀陈群川过档云顶高原集团参与策划开发工作,几经思量下,陈群川放弃了在美孚的高薪厚职,在1971年成为了云顶高原集团的第一任总经理。


初创时期的云顶高原是一片荒山野岭,凡事都是从零做起,包括开辟马路。创业初期最重要的莫过于资金,这也是陈群川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要如何说服银行融资给一间持有荒山的公司?陈群川利用云顶四季如春的气候作卖点,打造一个老少咸宜的避暑胜地。事实证明他说到做到,云顶高原现已成为马来西亚数一数二的旅游胜地,从这里可看到陈群川独有的商业眼光及坚毅的执行力。


巧化危机为转机 妙解冲突于无形


70年代初期,政府以“各民族公平分配国家财富”为由推行新经济政策,强制性要求华人经营的企业将至少30%股份分配给土著,并干预高等学府的学额分配。当时很多华人都是经营小本生意,加上高等教育的不平等政策,令华社的抱怨声此起彼落。


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石油从每桶2美元爆升至12美元,后来甚至升至40美元,许多欧洲工业集团一夜间倒闭,世界经济陷入一片混乱。对于有眼光与智慧的人而言,这无疑是个转危为机的大好机会。一份报纸的头条“伦敦将要破产”,触动了陈群川敏感的商业神经,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好的商机。


陈群川说服了林梧桐发起1.6亿令吉的贷款计划,收购英国哈里森种植公司名下的18万英亩的橡胶园、油棕园、可可园及咖啡园;同时以“配合新经济政策”为由说服国家银行支持收购计划。然而两人带着1.6亿令吉前往英国伦敦进行谈判时,受到英国政府和商人的阻扰,云顶高原集团只获得20%股份。虽然收购行动以失败告终,但是通过这次的收购行动,不仅仅令云顶高原集团走向国际,也让马来西亚土著看到海外大企业的潜能,进而逐渐放弃侵蚀华人中小型企业,而把目标放在进军大企业,一场政治矛盾就此被化解。


驰骋政商两大界 英雄心中天地阔


1974年起,陈群川开始规划个人事业,随后离开云顶高原,创立了“琪琳集团”,主攻金融、地产及农业领域。与此同时,他在当时的马华总会长丹斯里李三春的鼓励下,加入马华公会。加入马华后,陈群川展现过人的商业智慧和社交手腕。


1977年,他发起成立的马化控股筹得3000万令吉资本金。在他带领下,短短3年就把马化控股由3000万飙升至数十亿,其股东、合作社成员和存款人达到30多万人,旗下拥有金融、地产、园丘、国际贸易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