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斯里拿督邱财加 补缺策略 开创兴盛房地酒店业务
在众多发展项目中,酒店产业最让丹斯里拿督邱财加引以为傲。身兼多家社团要职的他,积极引领社团走向现代企业化,为国家栽培青年企业家。
丹斯里拿督邱财加在建筑房地产、基本设施如高速公路、桥梁、水供,以及酒店业,拥有近40年的经验。
他所创办的柏年控股有限公司(Brem Holding Bhd.),旗下有15家子公司,主要面向4个领域发展:承包建筑、房地产开发、产业投资,以及水供。目前业务遍及马来西亚、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香港等国。
同时身为晶冠酒店集团(Crystal Crown Hotels Group)的董事经理,在90年代,他在高级与低档两极化酒店市场中,打造中价位品牌酒店,成功开发中端市场,成为市场的补缺者,对于旗下酒店的发展更是感到自豪。
创新销售策略 房屋迅速售罄
生于1951年的邱财加,祖籍福建惠安,毕业于土木工程与建筑学系。他在年约26岁开始创业,于1977年成立了邱财加建筑承包有限公司。
他待人诚恳,工作非常积极、勤奋,受委托的工程项目,总能在答应的期限内完成。因此,承包商和供应商都对他的办事能力有信心,陆续把工程交托予他。就这样,公司的营业额从初期的几十万,到了3年后跃升至几百万,事业发展可谓顺利。
回忆起创业初期,邱财加缓缓说道,他创立公司后的第一项工程项目是目前位于旧古仔路的Brem Park公寓。当时正值80年代初,国家处于经济欠佳的状况,很多民众面临失业危机。
“那时,我的优势是,自己是建筑商,成本比较低,所以我以每平方尺约60令吉的价格售卖公寓单位。”他说道,公寓推出初期,很多民众都认为,能以如此低廉的价格购得拥有完善设施的单位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甚至有者怀疑是否会受骗上当,担心公寓建竣后的设施不如签约购买时所承诺的一样。
邱财加也理解,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导致很多产业发展中途停工,让购买者忧心忡忡,加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项目,为了巩固大家对他的相信,他提出了市场上没有业者愿意做,而消费者需要的策略:购屋者签约时,只需要付定金,待工程竣工看到公寓实体后,才开始付款。
他的这一销售策略,填补了市场上的需要和信任,无疑为购屋者带来一剂强力定心丸,继第一期的工程完工后,第二期的单位甫推出便告售罄。在这项目下,邱财加共推出三期、售出了千多个单位。
1989年,马来西亚政府积极推动国家发展政策,邱财加抓紧机会,从初期的建筑业,扩展至房地产开发。他把公司易名为现今的“柏年控股有限公司”,并在3年后,也就是1992年在吉隆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邱财加所开发的房屋发展计划销售反应都很热烈,这使他成为巴生谷著名的房屋发展商。
填补酒店业空隙 反应佳生意兴旺
在邱财加众多的发展项目中,酒店产业最让他引以为傲。目前,晶冠酒店集团旗下的5家酒店分布于吉隆坡、八打灵再也、巴生、柔佛和沙巴5个州属,客房超过1000间。
他表示,当初并没有计划要往酒店业发展,孰知后来无心插柳柳成荫,至今旗下拥有的酒店,均是个人投资项目,不在上市公司的发展行列,这令他感到自豪。
80年代,酒店业在马来西亚正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我国还很缺乏酒店。当时,他常到半岛南部洽商,他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很难找到素质比较好的住宿。渐渐地,他发觉我国的酒店处于两极化的状况:除了5星级,就只有2星级或以下的酒店。
他心想,经济条件好、愿意花费者可以住进5星级酒店,可是这只占了民众的一小部分,至于其他人,就只能到2星级或以下的酒店留宿,而这些酒店在当时都是比较小型,而且卫生环境欠佳。
大马踏入90年代,经济高飞,对酒店的需求很高。那时,邱财加刚巧有位朋友把柔佛新山的一块地售予他,他便顺水推舟,在当地兴建了一间3星级的晶冠酒店。他当时的构思是要填补本地酒店星级两极化的空隙,即兴建3到4星级的酒店,让中等收入者也可以入住舒适、干净、价格合理的酒店。基于此等级的酒店在当时可谓独到,所以生意非常好。
这让邱财加有了推动力,开始兴建一家又一家的酒店。到今天,他说:“我还是会继续建,计划让每个州属都有一家酒店。”
邱财加的成功法则
对于什么是“成功”,邱财加始终抱持这样的态度:成功的要素包含了诚信、坚持和责任,他强调,要涵盖这3点,才能称得上是成功。“当然,我们也要辛勤付出,因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他自小就展示出自信的一面,他指出,要成功达到目标,“信心”是很重要的元素。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某件事情时,他都会以“有没有信心完成”为前提,凭着自己过往的经验加以分析,有信心能掌握的,他才会执行。
1. 讲求诚信
邱财加认为企业家一定要讲求“诚信”,这也是他创业初期,事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点,“对别人作出了承诺,就要扛起责任,坚持完成,不让对方失望。”
他表示,不论大小型企业,都是无法独立生存、自供自给的,企业还是需要仰赖银行、供应商、政府部门等等不同单位的协助,方能顺利发展。因此,每一项工程,从投标到竣工,他都会非常谨慎地处理,重视彼此立下的承诺,以诚信完成任务。
2. 以身作则
“要达到成功,也得要兼顾自己的家庭和员工,因为无论哪一方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工作效率。”邱财加把员工当成家庭的一份子,经常对他们表示关心,员工也感受到他的关心,愿意为公司付出,与公司一同面对各种挑战,让他感到很欣慰,“要把事业做大,我和员工们一定要相互信任。”
邱财加凡事亲力亲为,无论大事小事,有时甚至包括比较琐碎的安排,他都会亲自带领处理。凭着这份责任感,他总能完善处理每件事。
对他来说,身为一家企业的领导,一定要以身作则,即使公司已经上了轨道多年,他依然积极发展公司业务,从不懈怠。他的员工之中,大部分已跟随他多年,有的甚至超过25年。他笑说自己曾经问员工,怎么会对公司那么有信心?员工的答复是:“看老板就知道了!不饮酒、不赌博,每天忙于工作。”邱财加的这份责任感与勤奋,给了员工好榜样之余,也增加了他们对公司的信心。
3. 坚持不懈
我国经历多个金融风暴,企业家们几乎无一幸免。邱财加说,对他影响较大的是1998年的金融风暴。“那时马币贬值相当严重,国家的经济呈缓慢发展,很多人失业,企业家的生意更是受到影响,无法偿还贷款,导致资产被银行回收。”
面对艰难时刻,他唯有终止几项正在国外发展的大型项目,保留其他项目,并向银行贷款解决危机。
“当时我大约50岁,很多人都劝我放弃。”对于邱财加的坚持,身边的人都不看好,眼看企业家朋友们陆续放弃手头上的投资项目,他当时心想:“如果让我闯至70岁,距今还有20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我可以做些什么?”什么都不做退休吗?抑或重新开始?经过一番思虑和分析,他决定与银行洽谈分期付款,并坚持在建筑领域发展,终于让他度过难关。
邱财加说,幸好那时他在本地没有贷款,否则,后果也许不堪设想。那次的经历,更加巩固了他素来的观念:凡事都不能贪,只做能力范围以内的事情。他也一直不鼓励借贷超过资产的30%,认为只要能够应付周转就行了。
他带着平淡的语气讲述这一段经历,对他来说,度过了这个关卡,其他的困难都无足挂齿了。至今,邱财加在马来西亚的物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巴生河流域、马六甲、槟城和吉打一带。
兼多个社团要职 引领青年为国贡献
积极发展房屋业之余,邱财加也活跃于学校和社团。他目前是5间华文中小学的董事长和副董事长。
社团方面,除了担任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的总会长,他还身兼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副主席、马来西亚惠安泉港联合会顾问、同善医院主席、隆雪惠安泉港公会副主席,以及吉隆坡甲洞福建会馆主席。此外,他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包括捐款予美华洗肾中心、中华大会堂、独中及华小等,同时也在中国泉州市泉港区建公路及小学。
邱财加认为企业家都应秉持“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负上企业社会责任。他也希望能透过华团团结华人,为族群争取利益。
提到商会,邱财加的父亲原本是惠安工会的理事,父亲离世后,他填补了父亲的职位,从那时候开始,他便一直在商会里付出。
如今身为福联会总会长兼大马福建总商会发起人的邱财加说,华团的乡会成立初期是为了照顾人生地不熟的同乡乡亲,可是目前世界局势已经改变,乡会的宗旨也随之转变,更趋向着重于关心我国政经文教方面的发展。
他深信,经济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使国家富强,亦能让国家衰弱,因此,他期望能引领乡会迈向现代企业化模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并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企业家,协助推动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
提及年轻企业家,他表示现在年轻人的思维与自己那一代已经不一样,大部分做事都比较急进。他建议年轻人,“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范围,千万不要贪心,勿图一步登天,应该一步一脚印地达成目标。”他语重心长地说道:“若只想要大步跨过,跨得过是神仙,跨不过就掉入陷阱了。”
保持创新改变 跟上时代步伐
虽然年逾花甲,邱财加依然每天思考如何让自己持续保有动力,以及计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喜欢阅读,政经文教相关的课题他都会关注。他认为,“无论到了哪个年纪,都不应该限制自己,唯有保持创新、改变,才不会与社会脱节。”因此,若碰到好的机会、又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可以完成的事项,他都会加以考虑。
那么多年来都把时间奉献给企业及社团,问及将来想为自己做些什么,邱财加说:“看世界啊!那才不会与社会、时代脱节。”
“很感谢主办单位颁发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给我,获得这个奖项证明我的努力被认可、被接受。”邱财加坦言一路走来的过程并不简单,经历多少的甜、酸、苦、辣,才有今天的成就。总体来说,他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
转载自《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特刊2017》,出版公司亚洲企业品牌媒体集团授权转载
(此文刊登于2018年第35期《亚洲企业》品牌杂志。立即订购《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特刊2017》以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