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戴清荣 马来西亚 亿钢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


以稳健策略屹立于大马桩基行业之巅 
戴清荣 
马来西亚亿钢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 

戴清荣出身寒门、命运坎坷,却凭借顽强的韧性和斗志实现了人生的逆转。偶然的机会他进入 桩 基行业,经过多年的历练成长为业内佼佼者,后来又抓住机遇自立门户,秉持着稳健的发展策略 深耕桩基工程行业,创建了自己的事业版图。从高中毕业至今,他在桩基领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 的 深厚积淀,是马来西亚首屈一指的桩基工程服务商。 无论事业发展的规模如何,戴清荣对所有 的项目都一视同仁。除了在大型工程中担当重任外, 对于那些利润不高,却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 的项目,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肩负起社会责任,展现出大 家风范。虽然已年过古稀,但拥有年轻心 态的他对事业依然心怀热忱,坚持奋斗在施工一线,为社 会发挥余热。

自 1987 年成立以来,亿钢依托性能优越的机 械设备、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以 及高效优质 的服务质量,在桩基领域打下了一片“江山 ”。2014 年,亿钢在马来 西亚证交所挂牌上 市,开启了发展的新征程。经过多年的持续 积累,亿钢稳居马来 西亚承接大型工程的基 建承包商的前三甲,并被允许投标无顶限总 值的建筑物和基 建工程。 新冠疫情发生后, 亿钢严格遵守政府颁布的管制令,积极部署 疫情防控。随着 马来西亚的疫情得到有效控 制,经济活动得以重启,亿钢也有序复工复 产。在这场 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亿钢的全体 成员在戴清荣的率领下,众志成城,携手共 抗疫情, 并朝着 2020 年底完工目标继续稳 步前进。

不服命运奋力抗争


戴清荣是马来西亚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1948年 出生的他刚满3个月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从此坚 强的母亲撑起整个家,独自抚养三个孩子。 贫困的家境让戴清荣自幼就学会了养猪和种地。上 小学时,他每天天不亮就带着母亲采摘的新鲜蔬菜 到早市上卖掉,然后再急匆匆赶往学校上课。到了 中学阶段,他还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跟着二哥搭乘巴 士到另一个城市开采锡矿,以帮补家用。


尽管要为生活辛苦奔波,戴清荣的学习成绩却始 终遥遥领先,尤其是数学更为突出,经常能解决 连老师都认为棘手的数学难题。因此,从小学至 中学他都能成功地向学校申请到“免费生”资格 ,从而避免了辍学。


1967 年,优异成绩高中毕业的戴清荣因家境 贫寒 ,放弃了继续求学之梦,选择踏入社会来改变贫 穷的命运。


不久他在弗兰克打桩公司(Franki Piling)找到一 份工作。打桩就是把桩打进地里,使得建筑物的 基础稳固。由于年轻且缺乏资历,起初戴清荣常 被安排做一些辛苦的体力活,但他从不抱怨,坚 信付出终会获得回报。在弗兰克公司工作的五年 间,他参与建设了多项基础桩施工工程,积累了 丰富的工作经验。


1973年,戴清荣获悉一家同行公司Caisson Piling 正在对外招募管理人才,考虑到自己在弗兰克晋 升的机会渺茫,于是他跳槽至Caisson Piling公司 ,成为一名年轻的高级管理者。站在更高的起点 上,戴清荣的能力得到了更 好地发挥,他开始率 领大型施工团队在新加坡、印尼等地成功实施各 种类型的打桩基础工程。由于勤奋聪慧,且施工 质量优异,因而备受老板器重。


就这样持续到80年代中期,戴清荣已经成为桩基 行业的佼佼者,他心中产生了自立门户的念头。 在他 39 岁时,机会终于到来。


1987年,马来西亚第五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 ,国民生产总值也呈现迅速上涨的趋势。戴清荣 敏锐地捕捉到创业商机,毅然辞掉工作,与朋友 共同投资创立了亿钢(马)有限公司Econpile(M )Sdn Bhd,主营打桩类基础工程。从此,踏上 了人生的新阶段。


零点起步 慢步稳行


亿钢成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难题是资金匮乏,因此办 公条件只能一切从简,只租用了 110 平方 米的办 公室,团队成员也不到十个人。没有雄厚的资金, 同时意味着无法购买打桩的机械设备。不仅如此, 亿钢作为一家新公司,没有人能为其担保,也就无 法从银行申请到贷款。


面临重重困难,戴清荣并未气馁,转而去求助朋友 帮忙。出于对他的信任,朋友为他申请了贷款,这 才缓解了亿钢的资金困境,使得亿钢顺利从意大利 购买了机械设备。


为了打响品牌,戴清荣还亲自设计了一款以黑色为 主色的LOGO,看起来庄重、沉稳、理性。LOGO 由亿钢英文名中的两个关键字母 E 和 P 组 成,其中 字母 P 中的竖线延伸到下面三层波浪式 曲线中,寓 意深入地下打桩。整个LOGO简洁明了、大气专业。

正当万事俱备之时,戴清荣的合伙人却因故 要撤 资,戴清荣果断买下对方的全部股份,并力 邀从 英国学成归来的朋友潘沙担任公司的执行董 事兼 首席执行官。


一切步入正轨后,在戴清荣的全力开拓下, 不久 亿钢就迎来了第一单生意,为一位马来西亚 地产 商完成一项小型打桩工程。戴清荣凭借过硬 的专 业技能,圆满地完成了工程,并赚到了第一 桶金 ——100 多万马币。


为了能按时给员工发放薪水和偿还银行贷款, 戴 清荣必须努力拓展更多客户。而要想获得客户 的 信赖,前提是要打造一流的品质与口碑。为此, 他凡事亲力亲为,每天早晨 7 点就到达施工现场, 却在工程实施中因资金匮乏而 被迫放弃。有了前 车之鉴,戴 清荣面对大型工程更加小心翼 翼,只 有在确认了项目的盈利 模式和可操作性后,才会 考虑 行动。


1996 年,时任马来西亚首 相的马哈迪决定把布城 打造为 联邦行政中心。这是一项规模 庞大的工程 ,蕴含着巨大商机。 戴清荣认为是时候让亿钢在 更 高的业务层面大展身手了。


这个决定可谓恰逢其时, 不久后,亚洲金融危机 爆发, 许多开发商和大型地基从业者 受到沉重打 击,亿钢却因为参 与建设布城的工程,而在金融 危机的冲击下幸免于难。布城 项目堪称亿钢发展 史上的里程 碑,将公司在高难度地基作业 方面的 能力展露无疑,随后吸 引了一批大型工程纷纷前 来寻 求合作。


更为幸运地是,金融危机 过后,一些地产商为了降 低运 营成本与财务风险,开始将构 建流程外包给 承包商与分包商, 亿钢借机从分包商逐渐发展成 为主承包商。此后公司业务发 展势头强劲,利润也 飞速增长。 截至 2007 年,亿钢的年度工程亲自监 督打桩作业的每一个环节;晚上 7 点收工 后,他再 回到办公室将当天的全部工作内容详细 记录下来制 作成正式文件。即便当天因为工作到 太晚无法完成 记录,他也会在次日天亮前把工作 补上。


正是依靠一流的服务品质和勤劳苦干的精神, 亿 钢迅速在小型地基工程领域站稳脚跟。截至 1992 年,亿钢的营业额已超过 1000 万马币。


对于大型工程,戴清荣则表现得十分谨慎。 他亲 眼见证了有同行在吉隆坡国际机场项目的竞 标中 ,不惜给出低于成本的报价,虽然夺标成功,总额 高达 1.5 亿马币。